|
【三湘名人】常宁名人:唐东成发表时间:2022-11-13 10:43 唐东成,又名谋冬,1950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新河镇八正村。1968年3月应征入伍,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保管员、副排长、排长、技术员、助理工程师,197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弹药专业,先后任广州军区弹药修理试验站站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广州军区装备部副部长。2005年7月由大校军衔晋升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弹药维修、销毁,是世界公认的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唐东成在被称为“天天上战场”的弹药修理销毁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他把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看得重如泰山,先后30多次挺身而出,排除险情。任修配站站长16年,他率领全站人员修配枪(炮)弹108万发、销毁各种弹药3万余吨,处理重大险情十多起,创造了他任内未损一兵一卒的奇迹,年年安全无事故。 1997年12月,唐东成接受将近10万发炮弹引信拆下并更换的任务,这如同虎口拔牙,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唐东成开始了他的“生命”试验。他仔细观察炮弹的内部结构,经过数十次破坏性试验,终于研制出了一套引信分解专用工具。时值酷暑,他和同志们在密不透风、40多度高温的工作间作业,一天要干10多个小时,一连奋战了4个多月,安全更换引信9万多发,为国家节约6700万元,挽回损失2亿多元。时任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高度评价他说,唐东成创造了一个奇迹。唐东成将军夫妇 唐东成在弹药修理和销毁的试验和实践中,取得了几十项发明创造、18项科研成果,其中6项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一项填补全军空白。20年前,战场火炮炮弹发射退膛时,气体烧伤射手的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炮兵战斗力的提高。唐东成下决心攻克这一难题,他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了12门相关科学,用一年时间跑遍了10多家兵工厂,把30多种型号的炮弹里外摸了个透。经过5年的研究探索,终于研制出了“83型黄铜药筒超声波探伤仪”,被专家誉为“炮弹CT”,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唐东成还研制成功了一种完全替代手工作业的全自动手榴弹拨弹机,被誉为“弹药处废行业走向机械化、自动化的一个标志”。他总结实践经验,根据多种弹药的处废工序,制定出340条安全操作规定,成为全军安全规范的蓝本。 唐东成有5次调离和6次被别人高薪聘请的机会,但他对那些优越的生活条件处之淡然。仍然执着地追求着他的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献身我军弹药修配处废事业的广州军区弹药修配站站长兼高级工程师唐东成,被广州军区授予“模范装备干部”荣誉称号。2001年9月4日命名大会在广州举行。《解放军报》、《湖南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分别报道唐东成的事迹,他成了享誉全国的“拆弹大王”。 唐东成对业务精益求精,专业技术过硬。为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他潜心钻研弹药修配知识,自学了200多本专业书籍,攻读了力学、电子学、高能物理学等12门相关学科知识,完成了军械维修等3个专业的函授课程,获得两个大专文凭。在实践中,唐东成总结制订了一套科学的操作规程和管理规定,被总部向全军推广,其中12项收入《全军通用弹药处废规则》。他服从组织需要,多次放弃调往大城市的机会,一直坚持在湖南偏僻山区的基层单位,在“拆弹”这个危险的领域创造了不平凡业绩,先后被评为“军区学雷锋标兵”、“全军优秀共产党员”,他5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被广州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底,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亲切接见了他,称他是全军弹药技术保障战线的一面旗帜。 ( 图/文:刘同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