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虹口一楼一故事:河滨大楼发表时间:2020-10-27 08:38 1938年8月,上海港码头,伴着悠长的汽笛声,一艘庞大的海轮徐徐靠岸。水手利落地搭好了舷梯,率先从上面走下来的是个犹太人,手里紧紧攥着张纸,惊魂未定地上了车。 车子一路向北行进,驶过三摆渡桥,在桥堍下的一栋大楼前停住。 这幢“S”形构造的建筑,正是有“远东第一公寓”之称的河滨大楼。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设施装置,让它在建成不过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吸引了大批住户。尽管套房的租金不低,仍十分抢手。此刻,却显现出一种异样的空荡…… 廊道里“哒哒”的脚步声越来越密集,从车上下来的犹太人陆续走进了大楼。 原来,为了让他们有地方落脚,这里早已撤空,留出足够的套房。作为一名商人,这栋大楼的主人沙逊,为何愿意在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情况下接待他们?事实上,沙逊家族,也是纯正的犹太血统,在得知欧洲大陆上由希特勒掀起的那场剧变后,当即决议,将河滨大楼拿出来,用于接待这些犹太难民。 刚才从码头上下来的那个犹太人,手里攥着的,是由何凤山发放的“生命签证”。当其他国家都向他们紧闭大门的时候,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毅然选择向他们伸出援手。对这些犹太难民而言,一张生命签证,一张上海船票,便是一份登上诺亚方舟的希望。 远渡重洋来到了上海,直到踏进大楼的那一刻,弥漫在他们头顶上的阴霾,才稍稍散去一些。“叮咚”声响,电梯门打开,复古英式风格的设计,楼层按钮从“0”开始,正如他们在上海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未来的日子里,在上海这艘诺亚方舟上,也将有更多善良友好的中国人,出现在他们的生命中,驱散那场黑暗漫长的梦魇…… 一幢建筑,一座城市,它的伟大,在于骨子里的深度和力度。三十年代末的河滨大楼,为这些流离失所的犹太人提供了在上海的第一个避难所,和一段平静安稳的生活。时光流淌,楼里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当年的犹太人,早已远去,但就像那保留完好的马赛克“E.B.”字样,将河滨大楼的英文名embankment building缩写在地,这幢大楼,也将属于这座城市的那段伟大记忆,融进了自己的砖瓦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