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商丘市侯恂路、方域路、香君 路、的由来

发表时间:2020-12-28 18:59

——李凤河、王君萍、姚宝利整理

   我们的商丘历史悠久而闻名、文化底蕴丰厚、人文志士不胜枚举,城市建设本着以文“化”城、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业“兴”城的发展理念,打造建成一座以历史文化旅游为目的地突出国际知名的独具魅力的文化之城。城市道路因人而命名的有很多,在北海路的南北相邻就有侯恂路、方域路、香君路。他们是怎么由来的?他的背后又蕴涵着哪些先闻人知的故事呢?小编给你慢慢道来:






侯恂字大真,号若谷。明末政治人物。河南商丘县(今商丘市睢阳区)人。生平先世为开封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举人,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进士,三甲第31名。天启时,授山西道御史,因魏忠贤专权罢归。

崇祯元年(1628年)任河南道御史,次年转太仆少卿。任户部尚书,因得罪首辅温体仁而下狱。崇祯九年(1636年)李自成攻陷开封,以按兵不救之罪入狱。十五年(1642年)三月,李自成军在河南东部连克十余城,四月二十四日起第三次围攻开封。明廷起用侯恂为兵部侍郎,负责山东、河南、湖北军务,侯恂发帑五十万犒赏左良玉,陕西总督孙传庭增援河南,左良玉与李自成会战于朱仙镇,李自成部于战前挖堀战壕,左良玉大败,退至襄阳,史称“朱仙镇之战”;九月十五日黄河决口,十六日洪水入城,第三次开封之战结束。明亡后,归家隐居。

侯方域,字朝宗,是明末“四公子”之一,是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他生于万历四十六年,是东林后裔,经历的年代正式明末清初黑暗、动乱的年代。朝政动摇,百姓民不聊生。生在官宦世家的侯方域,自小眼睁睁目睹父辈宦海沉浮,深谙当朝典故、洞察时事。有着世家公子生性豪放不羁的性格,交游甚广,饱览诗书,才华横溢与冒襄、方以智、陈贞慧志趣相投,以诗会友,合称“明末四公子”。写下了《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两部文集。在二十八岁那年,血气方刚的侯方域为清朝镇压农民军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到农民起义当中去。逝世于顺治十一年,享年三十七岁。他的人生虽短暂,但是依旧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一笔。

李香君生于苏州阊门枫桥吴宅,兄妹三人,有两位哥哥。其父亲原是一位武官,因系东林党成员,被魏忠贤一伙阉党治罪后家道败落,飘泊异乡在李香君八岁的时候,随养母李贞丽改吴姓为李。李香君自幼跟人习得艺家诸艺,音律诗词、丝竹琵琶无一不精通,她尤擅南曲,歌声甜润,深得四方游士追慕。因为养母李贞丽仗义豪爽又知风雅,所以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李香君刚满十六岁的时候,见到侯方域并一见倾心,像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可惜侯方域没有银子,无能为力。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梳拢仪式很顺利地办了下来。当夜侯方域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定情之物,扇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




一柄镂花象牙白绢面宫扇,引来一世千芳万卉情!问人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一段旷世情、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李香君深察侯郎的真心挚意,从此便留他住在了媚香楼中。但是,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的,而是阮大铖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想拉拢侯方域入僚。阮大铖本是明末戏曲家和文学家,人品却十分低下。侯方域尚自犹豫,但是李香君发飙了,劈手就把头上的发簪脱下来了,骂醒了侯方域。变卖了首饰,四下借钱,总算凑够了数,把钱扔还给了阮大铖。

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自侯方域去后,李香君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一心等候公子归来。在阮大铖的怂恿之下,弘光皇朝的大红人田仰吹吹打打地来迎接李香君做妾。李香君坚决不从,田仰还要坚持,她干脆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在侯方域送她的扇子上。娶亲的人见闹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抬着花轿溜回去了。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阮大铖也算是文坛上响当当的腕儿了,他并不想就此放过李香君,而是为南明皇朝弘光皇帝亲自执笔撰写歌词剧本,等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铖立即打着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这一招李香君着实无法抵挡,她一个青楼女子,哪里敢违抗圣上呢!宫门一入深似海,何时能再见到日夜思念的侯郎呢?她好想托鱼雁捎封信给远方的情郎,让他回来见上自己一面,可此时战事正紧,交通全部断绝,书信根本无法送去。带着无限的眷念和遗憾,李香君进了皇宫,怀里紧紧抱着那把鲜血写成的桃花扇。

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最终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随后南京城不攻自破。南京城破之时,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出了“牢笼”,市街上已是一片混乱,清兵烧杀抢掠,难民四处逃窜。李香君高一脚、低一脚地向秦淮河畔走去,只见到处火光冲天,夜空映得一片血红。好不容易来到长板桥上,站在桥头,向媚香楼方向望去却发现媚香楼也已隐入一片火海之中。李香君心里一沉,脚下发软,一下子跌坐在桥面上,脑子里一片空白。正巧,这时当年为李香君教曲的师傅苏昆生路过长板桥,无意中发现了坐在地上发傻的李香君,连忙将她扶起,才知她已无处可去,便带着她随逃难的人流,奔往苏州。其实,这天夜里侯方域也正在南京城里,他是在扬州兵败后脱身返回南京的。到达时正逢清兵肆虐屠城,他心里焦急地挂牵着李香君的安危,火烧火燎地赶到秦淮河边,却看到媚香楼燃成一团烈焰,熟悉的人一个也没见着。他在媚香楼附近徘徊寻找了整整一夜,却没能见到李香君的影子;其实那时李香君就坐在离媚香楼仅有一箭之遥的长板桥上,无奈老天戏弄人,偏偏没让他俩相遇。

1645年(清顺治二年),李香君在南京受尽苦难,后躲进栖霞山葆真庵,与昔日秦淮姐妹卞玉京相伴为尼。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秋,侯方域在栖霞山寻到李香君。经过商议,二人携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李香君隐瞒歌伎身份,以吴氏女子妾的身份住进西园翡翠楼。在这里,她与公婆和睦相处;与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宾,姐妹相称;与侯方域鱼水情深,琴瑟和谐。从1645年到1652年这八年时间里,李香君生活得平安、舒适,也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为幸福美满的时期。可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侯方域去南京为香君求子、寻亲的时候,她经常担惊受怕的身份问题终于暴露了。公公侯恂知道李香君是秦淮歌伎的真实身份后,当即命令李香君滚出翡翠楼,后经人讲情,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让她住到离城十五里的侯氏柴草园——打鸡园。那里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村落。而此时得知李香君已身怀有孕,引起婆母和常氏夫人的同情,二人一再向侯恂求情,侯恂才勉强答应派一个小丫头去那里服侍。

侯方域回到归德(今商丘)后,即将李香君接回,住在翡翠楼上。因出身低贱,香君被赶到距城7公里的侯氏庄园(今李姬园)居住。李香君因被歧视,终日郁郁寡欢,日久成病,无奈患上肺痨而死,享年三十岁。

后人在香君路旁修建一座以地绿、天蓝、自然、生态美的香君公园供人休息游赏,让市民尽享人文之美,尽享自然之美,尽享生活之美。













分享到:
主办单位名称:《三湘儿女》编辑部
办公地址:(一办)长沙市五一路98号省商务厅二号楼、(二办):娄底市乐坪街道宏泰花园三栋
联系电话:18670492878
备案号:ICP备19020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