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的曙光到二十大的辉煌发表时间:2022-05-03 18:09 ----《毛泽东诗词》部分诗词品鉴 朱长进 刘清华 开国领袖毛泽东深受亿万人民拥护,世界人民景仰。他两袖清风,一生为着穷苦百姓谋幸福。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哲学家和书法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他的诗词大气雄浑、纵横万里、气吞山河、雷霆万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下,全球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读毛生席诗词,能进一步了解一代伟人的理想、情操、思想、境界和忧思并给我们以启迪。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最璀璨的符号,是中国20世纪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独特文化创造和文化现象,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和生命力。充分挖掘和发挥毛泽东诗词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甚至可以从主席的诗词中感知伟人的远见与前瞻性:从他一生的诗词中可以感受到一大的曙光到预见20大的辉煌。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践行共产人的初心使命,向党的20大献礼,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时代答卷。
一、从离韶山到回韶山 《七绝·呈父亲》(一九一O年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1910年少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临行前怀着激动心情,改写日本僧人月性的一首诗,以留赠父亲。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七绝·呈父亲》是毛泽东感恩父亲的特殊方式。毛泽东虽然对父亲的刻薄、专制和封建私塾、礼教反感甚至是反叛但他对父亲和早年受的私塾教育很有感情和怀念的,从他把原诗的“男儿”改成“孩儿”,就可看出少年毛泽东对父子关系的准确定位,更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敬重。他把“死不还”改成“誓不还”,充分考虑父亲的忌讳和感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则准确表达毛泽东志在四方的坚定意志。当然,这毕竟不是自创作品,不能将每句话都看成是毛泽东的心志,尤其是“学不成名誓不还”一句。他外出求学显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与其说表达毛泽东一心向学的志向,不如说这是为了让父亲高兴而作出的一种姿态更是日渐懂事的他对父亲的一种理解与情感。少年毛泽东以这种含蓄方式向父亲道别,比千言万语更精炼、更生动、更准确。正是有了父亲的支持才有了毛泽东 “六年孔夫子”的教育经历,这六年对毛泽东的触动很大,他日渐感到韶山过于闭塞,渴望走向外面的世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从此,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乡韶山, 正是有了在家乡当年的蓄势,才有了和毛泽东一起参加过中共“一大”的中共元老董必武说的“作始也简,将毕也钜”,才会有后来的“一声惊雷”响彻神州。走向外面更广阔的天地:走出韶山,击流湘江,拯救神州,红遍世界。 《回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家乡时,距离上一次离别韶山已经有32年之久。这首诗既是毛泽东对家乡的描写和思念,也抒发了他对家乡的情感,同时也印证了他32年前离开韶山时说的一句话:“30年后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决不回来见各位父老乡亲!”体现出了毛泽东对故土家园的思念之情和对改变家乡改造中国的意愿是何等的强烈。主席一生五次回乡,从少年时代开始,救国救民的责任心使毛泽东形成了一种高度自觉,引导他一步步走出韶山,走上寻求真理的道路。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进入了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从此走出乡关,踏上革命征途。此后,毛泽东多次回到韶山,每一次回乡,意义都非同一般。1921年,28岁的毛泽东回乡,说服全家跟他出去干革命;1925年,32岁的他在自家阁楼创建了我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1927年,34岁的他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32天,期间回韶山考察;1959年,66岁的他以共和国主席的身份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1966年,73岁的他在韶山滴水洞住了11天……从少年出乡寻理想,青年回乡播火种,中年回乡创支部、搞农运,到老年回乡看故园忆故人,真挚的情感穿越了数十年,与那时的岁月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回想参加中共一大前在家乡的几年间包括少年时期的经历让青年毛泽东看到了人民的艰难、官僚的麻木,从而立志要改造这一切。1921年的湘江之畔,28岁的毛泽东接到一份“开会通知”,其中要求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各派代表两人,尽快到上海开会。做为湖南代表的青年毛泽东兴奋不已,立即与何叔衡谋划秘密启程,从而有了“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 主席一生是行者更是战斗者,为劳苦大众战为苦难的祖国战,回乡次数寥寥可数,可他也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只是舍小家为国家罢了。真是“少小离别老大回“、“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经历无数生离死别,心中充满无限感慨。从而写下了“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篇。通过几十年的革命,惜牺牲了那么多的亲人与战友包括的深爱的妻子开慧与长子岸英终于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真的是扭转乾坤、改天换地的沧桑巨变。 二、从指点江山到江山多娇 《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十二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这年秋天,32岁的毛泽东从家乡韶山出发,到广州主持农会,在经过长沙,再次来到橘子洲。此时,作者站在在湘江边上,面对着秀丽的秋色,想起了当时的革命情势,写下了这首诗。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一年他也在自家阁楼创建了我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诗中描写长沙的秋色,记述了主席本人青少年时期的革命、奋斗的人生,表达了青壮年的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感怀,对天下苍生的责任,对军阀、反动的统治者不屑一顾,对旧中国势必进行改革意志与决心,生动的描绘了一个早期共产主义战士伫立江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坚定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个问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大胆质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此时的中国,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兴起,另一方面,反动势力对革命势力的疯狂镇压,以维持他们的反动统治。中国人民的命运究竟会如何,是继续维持黑暗的倒退,抑或是推翻黑暗的统治,走向繁荣,谁会成为主导发展的势力?成为了青年毛泽东日夜忧思、萦绕脑中的问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在这峥嵘岁月里,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表明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道”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 “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沁园春·雪》(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这首诗写于一九三六年二月。是伟大的诗人的红遍大江南北的一首诗。初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布暑长征的准备工作时,面对陕北山川触发了词情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毛主席望着祖国河山,在满腹涌动的思想中,横惯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无限的革命豪情油然而生。当晚回到袁家沟居地的窑洞点着蜡烛挥笔写了这首《沁园春雪》。 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队伍在陕甘根据地稳定并有所发展后,为达成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任务,中共中央决定东渡黄河。二月初,适逢大雪,毛泽东登高望远,追古思今,写下本词。《沁园春·雪》这篇诗词。这是毛主席超人才智的充分表现,使人读后对毛主席气吞山河的豪迈之情佩服不已。词的上阕描绘了祖国江山如画、纵横千里的风光来展示我国的大好河山,借此抒发作者对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博大胸襟和气魄。 下阙则是毛主席雄视千古,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成吉思汗这五位历史上公认的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加以评说;举大端而论,与上面的空间相照应,写出了浩瀚的时间,用一个“惜”字,把表面看似无联系的人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从《沁园春·雪》雪中我们可以真正对这位解救中华人民于水深火热中的伟大领袖的深入了解,才真正知道了这位救世主的博大胸襟。他的胸怀,可以和浩瀚的宇宙等量齐观,这就是常人难以超越的地方。 整个词是描写和议论结合,情感与景物相生,气魄极大,感人极深,每读一遍,便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使人眼界开阔,心胸旷阔。这是一首雪的赞歌;这是一幅祖国壮丽山河的画卷;这是一首历史人物的诗品;这是一首革命英雄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高歌!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 一九四五年八月底,参加重庆国共和谈期间,应民主人士柳亚子相邀,《沁园春·雪》被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本词才得以发表并传抄,一时名噪全国,脍炙人口。本词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这首词意境深远、思想深邃。它隐藏了很多的秘密和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当时中国甚至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所面临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欲与天公试比高”,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天”具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意味,似乎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在很多人看来,“天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阶级和社会制度,而毛泽东偏偏不信邪,要与“天公”比试高低。 “江山如此多娇”引发思绪。作者以历史上最杰出的五位历史人物来衬托今天的主人翁。无论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们开疆拓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这片土地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但毕竟是历史人物,受历史所限,要么以文治见长,要么以武功见长,不能全方位地把中华民族和这块土地带到更加繁荣昌盛的地步。因此,历史的重任落到了眼前。当然,作者心目中,历史的重任肯定是落到了共产党人身上,共产党人一定能带领中华民族和这片土地走向繁荣富强,超越历史人物的所有成就。出语大气磅礴,谈笑间评说历代帝王。举手清描淡写,无意间指点锦绣江山。中华五千年,人杰无数,英雄辈出,文治武功的大有人在,然而写的比他好的没有如斯的丰功伟业,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没有他的情怀和才华,千年不世出,唯此一人!
三、从万里长征到占领南京 《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这不仅是一部革命史诗,生动地展现了红军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和革命的乐观精神,他用简练的手法记录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程,对红军在关内的胜利作了一个全面的概括。 当时红军长征一路突破封锁线、转兵贵州、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冲破腊子口、爬雪山、过草地、地面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天上有敌人的飞机狂轰乱炸,还有民族冲突,克服了党内斗争等诸多不利,顺利到达了目的地,这让诗人高兴得发抖,为红军的英勇而欢呼。面对敌人的阻挠,红军翻山越岭,越过五大山脉,越过乌江这个天然的屏障,越过赤水,越过乌蒙山,越过金沙江,越过泸定桥,越过雪山,越过草原,越过岷山,越过十一个省,抵达安扎的根据地,回想前面的艰难曲折在毛泽东眼里都是“万水千山只等闲”!何等的豪迈,多么乐观。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一支有着崇高理想,坚定的意志,不怕栖牲,敢于胜利的队伍面前,即使如五岭乌蒙逶迤磅礴的山脉,即使是金沙江大渡河一样惊涛骇浪的河流,也依然阻挡不了革命军队前进的步伐。这些山山水水在革命军队的眼前,只是一块块磨砺革命意志的磨刀石,一个个锻炼革命信仰的大熔炉,经过千锤百炼的革命队伍,会更加精纯团结,更加坚韧不拔,更加勇往直前,势不可挡。七律长征表达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被称为“千古奇功”的《七律·长征》以其对整个长征历程的描写和热情的赞扬,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歌颂了伟大的革命英雄和乐观主义。 《长征》的前一联,对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进行了直接的赞美,这是全文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不怕”是整首诗句的中心,“只等闲”是“不怕”的重点,“远征难”是对这一特定历史过程的一种强调,“万水千山”是对“难”的内涵的总结。 “只”字咬得很重,带着浓浓的感情。它突出和突出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体现了红军在刀光剑影中从容应对、游刃有余、所向披靡的人民军队作风。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泽东于1949年创作的一首七律。诗中首联描绘了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颔联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欢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颈联概括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尾联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全诗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总结。 毛泽东一生为人民,一心想的市百姓。他“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最终目的,是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到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中国革命的胜局已定,毛泽东由衷感叹:“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主席一生饱读史书,要吸取历史上农民革命的经验,乘胜对敌人实行穷追猛打,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江南的败寇残敌,不能给敌人以喘息直至解放全中国。作者以霸王项羽对政敌宽容仁慈而自取灭亡的历史典故,继续提醒全军将士“不可沽名学霸王”,要汲取霸王失败的教训,不能为了获得一个“和平”的虚名,不能因为看到敌人惨败而对敌人“有情”,反而给敌人“养好创伤”东山再起的机会。纵观全诗,引史入诗,以诗喻理,融汇贯通,气势宏伟,意境开阔,哲思深邃,引人凝想。最末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点出诗眼,切入主题,为贯注于全诗的浓郁诗情在深刻的哲理中给予美满的收合。全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诗人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从毛主席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雄伟格调,气势磅礴,雄壮有力。如果说《七律·长征》是红军的赞歌,那么这首七律就是人民解放军的赞歌。
四、敢于胜利到江山靠谁守的沉思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1962年冬,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困境,中苏关系开始紧张。同年年底,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借此表达中国人民在反帝反修势力前,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也歌颂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人民。毛泽东读后当即作此和词。本来郭词写的理直气壮,富有激情,但无意间似乎把反动派的声势过分看中了些:如“沧海横流”等、“世披靡矣”等词过人夸大敌人,于是便写下了《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和词,就是针对这一点而发的。诗人高昂时代巨人的头颅,对几伙苍蝇、蚂蚁、蚍蜉等害人虫,投以蔑视的目光,给以憎恶申斥;并意气风发,大义凛然,发出了战斗的号召,显示了胜利的信心。毛主席的这首词,一开篇,便显示了非凡的胸襟,在郭沫若那里是“沧海横流”,而到了毛主席这里,只不过是小小的地球上,有几只苍蝇飞着飞着碰壁了,找不到出路,于是嗡嗡嗡嗡地叫,叫的凄惨得很。 词的上片毛主席用了两个典故。毛主席用“蚂蚁缘槐”这个典故是说,那些夸自己有多强大的国家,其实不过是一个可笑的“大槐安国”。蚍[pí]蜉[ú]撼树与前面的苍蝇的比喻贯通一气,那些“苍蝇”、“蚂蚁”在我们革命的号角中,会被一扫而尽,用得极妙。所谓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词的下片,毛主席强调我们要抓紧时间,强大自己。世间的事,从来都是非常急迫的。前四句连用“急”、“转”、“迫”三字,且是四个短句,让全词的节奏陡然迅急了起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急迫感。到了”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全词的节奏与情绪都到了顶点,最后以”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猛然刹住,以一种无可匹敌,不容置疑的气势镇住全词,毛主席在诗词节奏的把捏上可谓出神入化。 郭沫若的词慷慨激昂,振奋人心,毛主席的词则霸气无比,气吞山河。更重要的是,这两首词对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到处耀武扬威、破坏世界和平,挑起乌克兰、台海南海危机的今日之世界,对我们的世界及国家经济政治生活影响很大的此刻,更有重读与借鉴的意义。毛主席曾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不总去想很长远的事,而是要抱握眼前的一分一秒,强大自己。即使在60年代那艰难的时刻,中华民族依然不惧任何挑战与威胁,更何况现在中国共产党正是百年风华正茂,只要14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埋头苦干、创新实干,办好我们自己的事,相信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诉衷肠·赠周恩来》(一九七四年)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竟,身躯倦,鬓己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是毛泽东生前留下的最后一首诗。伟人的一生为民族求解放,为百姓谋幸福,波澜壮阔、气壮山河、文韬武略、定国安邦。然而晚年毛泽东身患重病,想到周恩来这位患难与共半个世纪的老战友时,面对生命蜡烛即将燃尽的危机感和“时间不等人、重担仍压身”的使命感,毛主席怀着心中都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实现中国全面强大的夙愿还未完成。这件宏图伟业,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交给后来人完成了。发出了那句“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的无尽感慨。“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也留给我们这个世界第一大的政党和党员无尽的沉思!是啊,天下红遍,江山谁守?不正是靠我们如今的新一代吗?这里面,既表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前辈们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也表达了他们大业未成的遗憾之情。但是请主席放心,您的继承者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血与火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怀抱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理想,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您的继承者们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打下的江山的基础上,又开启了中华民族跨世纪伟大之征程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这个饱经磨难的民族最接近伟大复兴时刻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行走在康庄大道上,印证了您老人家当年说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天堑变通途” “旧貌换新颜” “换了人从毛主席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缩影,纵观其诗词从党的一大到现今他希望看到的二十大时的景象都有所展现。沉浸其中,百年革命豪情如临眼前: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多次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点燃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星星之火;无数革命先烈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不屈不挠,翻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巧夺金沙,迎来长征顺利大会师;指引着革命群众,促成国共合作、同心同德,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扫清了障碍;接着又带领着人民武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宜将剩勇追穷寇”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志豪情取得了国家的解放和独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后修复水利又建立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最完备的的工业体系的国家,勒紧裤腰带发明了“两弹一新”, 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星河”的豪迈大气,让西方列强凌辱宰割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重返联合国成为“五常”······,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天堑变通途”的宏图展望,从而才会有继承者们带领着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旧貌换新颜”,走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春天。 我要学习他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勤勉为国、忠诚为民,牢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学习他们“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种大无畏精神,不畏艰难、不骄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稳步前进;学习他们“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精神,高风亮节、谦逊宽容,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种志向高远谋发展的前进精神,把握大局、放眼未来,为“神舟飞天 蛟龙入海”贡献自己应有之力量,因为我们的征途永远是星辰大海! 恰是风华正茂的百岁后即将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期待着这个伟大的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更加幸福的未来,让中华民族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历史已证明:国家属有权属于人民的,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索求的,让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民主才是真正地民主,人民选择给维护自己利益的人授权去执行政权的政府政党才是长久,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人民利益坚定的维护者,以为天下百姓谋幸福为己任,毛泽东是如此他的传承者们也是如此,这就是毛主席建国之初为避免新生中国走入封建历史怪圈而设定的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人大制度)的设计的高明与伟大! (作者简介:朱长进,郴州汝城人,中国诗词协会会员、郴州市作协、美协会员,热爱文史与红色文化,多次带领市文艺工作者送教育文化下乡和参与资助学生活动。现任郴州市八中党总支委员、副校长。 刘清华,男,湖南郴州人。出生农村,上过大学,进过工厂。自幼酷爱文学艺术,曾在各类报刊媒体发表文章若干,曾到台湾作文化交流。现供职于郴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